【时间安排】→与家长
1、学生周末都怎么安排时间呢?2、学生放学回家后都怎么安排时间呢?
3、孩子晚上都是大概几点睡觉呢?4、周末有培孩子一起运动的习惯吗?
5、学生在家玩电子产品时长,喜欢玩游戏?
【课外兴趣】→与家长
1、周末学生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呢?2、在家喜欢看什么课外书呢?(可推荐适合学生学龄段的书籍)
3、参加过哪些比赛?结果如何?4、书法、美术、乐器、舞蹈有涉略吗?(为校园活动物色人物)
【引导方面】→学生和家长
1、学生周末有帮忙做家务吗?(强调孩子做家务的重要性)2、对于最近这次考试,满意吗?引导给自己定下一次考试目标
3、平时做作业效率高吗?引导计时做题做作业4、引导家长多关注班级通知和孩子的学习。
【交际能力】→与学生
1、班级里有没有你以前的同学或朋友?2、现在和班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是否遇到什么困难?
3、在班里,你最好的同学是谁?4、为什么和他是最好的朋友?他经常帮助你吗?
【班级想法】→与学生
1、你喜欢我们现在这个班级吗?为什么?
2、你希望为班级做点什么事?
3、你喜欢当哪个班委?为什么
【反馈信息】→与家长
1、在校学习成绩:薄弱科目、优势科目
2、在校学习状态:礼貌/爱睡觉/不爱问问题/乖
3、品格:乐于助人、班干部很给力、很受欢迎..
【理想目标】→与学生
1、你希望期末的时候,在班里考第几名?
2、你希望自己的成绩超过哪名同学?
3、毕业后,你想考哪所学校?
4、你长大后想当什么?你会怎么做?
二、家访目的
1、悉知家长基本信息:工作单位、时间、地点,是否关心孩子学习和成绩,是否有时间培孩子运动、阅读?有无检查孩子作业的习惯?是否有当家委会成员的意愿
2、了解家庭情况:悉知大概家庭成员,是否单亲?谁来监督和辅导孩子的学习?孩子更害怕哪个家长
3、清楚家长的期待:对学校和班级的工作有些好的建议和想法?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三、注意事项
1、提前电话预约时间、制作好的表格
2、时间把控,大概20分钟,高效家访
3、仪容仪表:建议正装或淡妆
4、积极评价:多说孩子优点,少指责
5、不接受任何礼物、红包、食物,保护好自己
6、十问十不问:

问学习兴趣,不问学习程度

 

新生家访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孩子平时对哪些方面比较关注、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等。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老师在今后对孩子予以格外的关注,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也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并很有可能因此喜欢上自己的老师。师生双方的第一次交往就互相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去讲,就是产生了良好的首因效应

老师在家访时可以问问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习惯,学习方法等,但是,不宜去问孩子的学习程度。尤其是一年级新生,有的老师会去问一问孩子有没有学过拼音,会多少以内的加减等等。这种询问,看似很细致,但其实却无意中显示出老师不太科学的教育观——教育部明文规定小学起始年级要实行零起点教学。这样一问,有些坚决响应零起点教学精神的家长,很有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对于其它学段的孩子,家访时,老师最好也不要去直接问孩子或者家长类似于学习情况怎么样的话题,以免对孩子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者让那些原来学习不那么优秀的孩子产生失落感。

 

问优点,不问不足

 

新生家访时,教师可以多询问家长有关孩子的优点,任何方面都可以,比如阅读是不是很专注,做事是不是特别认真,待人接物是不是特别热情等等。这样的询问,可以让教师对孩子的认识更加全面,更立体,更生动,对孩子今后的行为也会更加理解。从另一个角度讲,孩子也会更加喜爱老师,因为孩子明白——我的老师知道我有哪些优点。

与此同时,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询问孩子有哪些不足或者有什么缺点之类的问题。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在家访中有意或者无意地让孩子或者家长感觉到自己特别关注孩子的问题,可能会产生比较紧张的情绪,甚至怀疑老师是不是会对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产生偏见,有了成见。孩子有没有缺点,有什么缺点,应该留待教师自己今后慢慢观察,慢慢帮助孩子改正。

 

问家庭概况,不问个人隐私

 

教师可以问问孩子的家庭情况。比如,家里有哪些成员,家长从事何种工作,平时孩子更听谁的话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思考在后续工作的开展当中能否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不要带有 “猎奇”“窥伺”的目的去了解一些不宜了解的内容,比如父母的职务、社交圈等。

教师的任务是培育好孩子,陪伴和引导他们成长,而不是研究孩子父母的个人问题。比如在对单亲家庭的家访中,教师就不宜过多地去刺探孩子父母离异的原因,即便是有的家长不避讳这个话题,愿意主动跟老师交流,教师也要委婉地提醒家长是否适合当着孩子的面谈这些内容。

 

问平时接送,不问作业监管

 

家访时,教师还可以问问孩子平常上下学一般由谁负责接送,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孩子,有必要的话,教师还可以做一下记录,登记一下接送家长的联系方式,了解大概什么时间段接送,一旦出现无法接送的情况,会由谁代为接送或者是联系老师做其他处理,这些都可以在家访时沟通好。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家校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对于自己上下学的孩子,教师有必要了解一下孩子上下学的出行方式,并做好安全提醒。

上下学的接送可以问一问,但是有些话题最好不要问,比如,老师不太合适在家访时询问孩子回家后作业是由谁监管的。第一次家访就这样说,会让一些家长误会教师是不是在推卸或者转移责任。现在网络也好,媒体也好,类似的新闻报道比较多,难免会让有些家长想岔了,反而影响了家校关系。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

 

问爱看的书,不问报的兴趣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家访过程中问一问孩子喜欢看什么书”“看了那些书,不仅可以了解到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还可以明确给孩子以及家长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们的老师非常关注孩子的阅读。这是一个信号,也是一种引导。教师如果有能力的话,还可以对家长在孩子阅读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进行指导,在亲子共读中布置一些任务,帮助孩子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同样,类似于看了什么书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大胆地去问,但是,像报了什么兴趣班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非常不适宜去问了。虽然现在很多孩子确实是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厮杀,但是,如果是教师在家访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会让家长或者孩子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们的老师鼓励、支持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这显然有违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问身体情况,不问经济状况

 

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应当了解孩子的身体情况。特别是,有的孩子如果身体有特殊情况的,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比如,孩子是否有过敏史,是否有先天性疾病,或者其它身体或生理上的问题需要老师予以关注的。有的家长会比较顾虑,把孩子的这些问题告诉老师会不会让老师对孩子产生歧视。教师应在家访中向家长明确:第一,绝对会保护孩子的隐私;第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孩子的身体情况,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了解,但诸如家庭的经济状况,教师就不宜表现得太过于关心了。事实上,教师也不能因为孩子家长经济收入的高低、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对孩子的家庭作出判断和评价。寒门是否出贵子不是教师研究的课题,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才应该是我们的座右铭。

 

问喜欢的运动,不问获得的荣誉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了解孩子喜爱的运动,知道孩子平常喜欢玩些什么,这样,有助于教师今后在特色运动方面持续关注,发掘孩子的潜力,给予孩子更多肯定和鼓励,既强健孩子的体魄、增强自信心,又为之后可能会进行的学校运动会等特色活动物色苗子。和询问孩子爱看什么书一样,教师多问一个喜欢什么运动,其实也是向家长和孩子发出这样的信号:老师鼓励积极、健康的体育运动,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

教师在家访中,不要刻意去询问孩子有没有获得什么荣誉、什么证书、什么奖状。如果老师贸然地去问孩子的荣誉,可能会给家长留下急功近利的初印象;另一方面,不是人人都热衷于考级”“考证的,对于那些没有获得过什么荣誉的孩子来说,这种询问就有可能会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当然,如果是孩子主动、开心地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成功和收获,那当然最好,老师可以借助这个契机肯定孩子,给予鼓励,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和价值感。

 

问孩子的朋友,不问别人家的孩子

 

有心的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去了解一下孩子的朋友是谁,甚至还可以问问家长,是否知道自己孩子最喜欢的朋友是谁。了解孩子的朋友圈,知道孩子的朋友是什么类型的,反过来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个孩子。此外,了解孩子的好朋友,在某些时候还可以借助孩子的朋友来教育孩子。如果,在询问过程中发现孩子缺少朋友,或者孩子择友观有问题,教师也要引起重视,给予其积极的帮助和引导。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有差别,有些家长会拿别人家孩子来对比教育自己家的孩子。竞争意识是好的,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孩子进步发展,但另一方面,过分对比只会让弱势的孩子陷入自卑、胆小甚至消极抑郁的状态。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难正确处理这种情绪,一旦陷入其中,很可能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做比较,也要告诫和引导家长不要太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

 

问成长观,不问成功观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在成长与成功之间,人们往往只重视成功,却忽视成长,其实没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就不会有成功,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成长的历程,可是他最后不一定能成功。但一个成功的人,一定会有非同寻常的成长历程。

因此,在家访时,教师可以问问家长: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看重孩子哪种品质的培养?对孩子寄予怎样的期望?通过这种问题的设计,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要去问比如希望孩子考试考多少分”“将来打算考什么类型的学校”“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职业才是自己孩子今后理想的生活、理想的职业等等。拿比尔·盖茨和马云来做孩子的奋斗目标未必是最理想、最恰当的励志教育。

 

问学校为家长,不问家长为学校

 

教师要关心孩子,教师也要多关心家长,理解家长。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是真心的,对自己是真诚,家长也会感谢教师,理解教师,支持教师。因此,在家访时,教师可以多了解一下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对老师的要求。对于家长合情合理的请求,教师应该多一点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家长,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照顾。

家校协同教育是最理想的家校合作方式,但是在家访中,教师不能贸贸然地去问家长能够提供什么资源或者问家长能够为学校做些什么。毕竟,学校教育的主体不是家长,功利性太明确的教育责任的转移会让家长产生反感。如果这种教育资源的利用在宣传表述上不严谨,甚至还会导致家长之间互相攀比,或者让一些无能为力的家庭感到焦虑和困惑。